“紅樓夢”畫卷初探
《紅樓夢》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,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孕育出來的一株閬苑仙葩。曾遇到不少“紅”迷,能談起不少有關紅樓原作的版本、家世、秩聞……,但紅樓畫卷,則知之甚少,大多只知道清代的改琦曾畫過紅樓人物畫。
研究紅樓,而摒棄紅樓畫,可以說是一種遺憾的事。大多數(shù)人可能還不知道北京紫禁城后院的長春宮中,有十數(shù)幅滿墻的紅樓畫。這畫卷巨麗精整,且又畫筆工細,典雅娟秀。據(jù)說此畫出自民間彩畫藝人之手,想不到曹雪芹這部具有深刻叛逆意義的反封建作品,其影響竟然進入了皇家的深宮邃院,頗發(fā)人深思。至于民間年畫中的紅樓畫卷更是一枝獨秀,墨線版印筆彩《紅樓夢慶賞中秋節(jié)》,圖中臨水敞軒,雕欄玉砌,景致層層推遠,耐人尋味。至于清代改琦的紅樓畫,既看不出人物持征,也無布景可信,心中思忖,大概是未見真跡原故,清代王釗的紅樓畫雖別具一格,然布景過于繁雜,人物太小,總有喧賓奪主之感。其它如費丹旭、任佰年、錢慧安均有紅樓畫力作問世,要說幾個版本中的紅樓插圖,還是《詳注聊齋志異圖詠》較好。
近代紅樓畫中的姣姣者要數(shù)幾位老月份牌廣告畫作者,杭樨英的《晴雯撕扇》,周柏生的《晴雯補裘》,可謂古色古香,花團錦簇,人物栩栩如生,幾欲破紙而出。
當代紅樓畫更是異軍突起。王叔暉獨樹一幟,精工細作,雋永回味,堪稱楷模。劉旦宅與程十發(fā)的紅樓畫也是揮灑自如,戴敦邦的紅樓畫精彩紛呈,入木三分,別具匠心。
說到紅樓畫,當然漏不掉紅樓連環(huán)畫。前些年上海人美的一套紅樓巨制,雖則洋洋大觀,但人物大多如棗、如核,實與紅樓意境相去甚遠。但解放初期(三民、新美術,后上海人美版)的那套長卷是難得的珍品,其中董天野繪的《晴雯》,劉旦宅繪的《史湘云》,張令濤、胡若佛繪的《劉姥姥救巧姐》、《寶玉初會黛玉》、《王熙鳳》,江棟良繪的《黛玉焚稿》,劉錫永繪的《鴛鴦抗婚》,王靖洲繪的《寶玉出走》,無一不熠熠生輝,勾勒出一幅幅雅俗共賞的紅樓畫卷,其形神兼?zhèn)洌糁,令人嘆服。
只是現(xiàn)在市面上可見的一批紅樓連環(huán)畫,大多為涂鴉之作,實在大煞風景。雪芹九泉有知,定扼腕嘆息不已。
文:鹿柴
|